認識加密貨幣稅制:基本原則與政策發展動向
4月 16, 2025

隨著數位資產的普及,全球各地的稅務機關開始釐清加密貨幣的稅務處理原則。本文探討加密貨幣交易中所涉及的稅務分類、可課稅事件與報稅義務,並分析不同司法管轄區對加密資產處理方式的差異,指出目前尚待明確的政策領域,及其對個人與機構的潛在影響。
加密資產的稅務分類
稅務處理的第一步在於資產分類。與法定貨幣不同,加密貨幣在多數司法管轄區並不具備「法償地位」。因此,加密資產通常不被視為貨幣,而是作為「財產」、「無形資產」或「金融工具」處理,取決於當地法律框架。
分類的不同會直接影響資本利得稅、所得稅與增值稅(VAT)/貨物服務稅(GST)的適用方式。
常見稅務分類包括:
財產(如美國、加拿大)
無形資產(如日本)
金融工具(如部分歐盟國家)
可課稅事件與申報義務
在大多數制度中,稅務責任於「可課稅事件」發生時產生。對加密資產而言,這通常包括資產處分(例如出售、兌換或支付)及資產取得(例如挖礦、質押獎勵或空投)。
評價時點與市場價格是計算稅基的關鍵,即使未收到法幣,也需按事件發生當時的法幣價格換算。
常見的可課稅事件包括:
出售加密貨幣換取法幣
兌換不同加密貨幣
以加密貨幣支付商品或服務
機構層面的稅務考量
從事數位資產交易、託管或清算業務的機構,通常須履行額外的稅務與會計義務,包括企業所得稅、轉讓定價(Transfer Pricing)政策,以及審計所需的資料備存要求。
某些司法管轄區亦規定加密資產服務提供者需配合反洗錢(AML)與了解客戶(KYC)制度,同時滿足稅務申報要求。
機構應注意的稅務事項包括:
存貨評價方法(先進先出、後進先出、特定識別法)
跨境交易之預扣稅安排
會計準則下的資產估值(如IFRS)
應對稽核與合規查核的準備
全球處理方式的差異性
儘管許多稅務機關已發布初步指引,但全球各地在加密貨幣課稅處理上的方式仍高度分歧。不同地區對於質押、借貸、NFT與去中心化金融(DeFi)的稅務認定仍無一致標準。
部分國家對長期持有或低額交易給予免稅,但也有國家採固定稅率、不得扣抵虧損。
制度差異示例如下:
德國:持有超過一年可免稅
新加坡:無資本利得稅,但部分情況下需課所得稅
印度:數位資產收入課徵30%固定稅率
南韓:正在制定相關課稅框架
政策未定與改革中的議題
隨著加密技術演化,許多稅務問題仍處於討論階段,包括包裹資產(wrapped assets)、流動性提供行為、非託管錢包與自營交易活動。另有關虧損扣抵、交易申報門檻、自託管資產的可稽核性等議題,亦受到政策機關關注。
OECD與FATF等跨國組織預期將透過資訊申報制度推動進一步協調。
目前各界討論的焦點包括:
去中心化金融的所得認定
跨境稅務申報準則統一
投資損失之結轉與抵減機制
數位資產交易中VAT/GST的適用範圍
結語
加密貨幣的稅務處理為當前數位資產監管中最具挑戰性的領域之一。雖已有部分原則,如資產分類與事件課稅的制度架構,但全球一致性不足,導致合規操作面臨風險與挑戰。隨著制度逐步成熟,各國間的政策協調將成為推動數位資產合法化與機構採用的關鍵。
立即展開安全的加密貨幣之旅
出入金快捷安全,OSL保障您每一筆交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