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源自 香港01
本港虛擬資產監管步入新階段。今年6月證監會推出《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發牌制度》,由以往自願申請牌照改成強制發牌,要求業界除了領取證監會1號及7號牌(證券交易及提供自動化交易服務),還需申請VASP牌照,即數字資產牌照及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牌照(VASP)。
此外,證監會亦放寬香港的散戶加密貨幣投資者,可於持牌交易平台進行加密貨幣交易。但在發牌初期,散戶則限制於主流的加密貨幣,如比特幣、以太幣等。
發牌制度落實至今三個月,市場反應尚算積極。據《香港01》記者整埋公開資料統計,HashKey、OSL、BGE、OKX、Bitmex、Bybit等加密資產交易所都在為拿牌作準備。其中OSL、HashKey上月已獲得證監會取消專業投資者的限制,即在取得香港虛擬資產服務商(VASP)牌照之前,已開放予零售投資者。而加密貨幣交易所 OKX 也透露,集團在 VASP 牌照申請方面已進入最後階段,預料明年 3月至6月就能獲牌。
BC科技集團(0863)旗下加密貨幣平台OSL,為香港首兩間自願發牌的平台,公司執行董事及OSL行政總裁刁家駿表示,在VASP牌照框架下,持牌機構需每個月向證監遞交報告,申報公司財務狀況,以確保法定流動資金及客人資產的透明度。「現在大部份的全球數字資產平台都沒有受監管,沒有任何第三方去核實客人的資產是否存在,所以香港加強監管則可令投資者安心。」
環顧亞太區,並非所有國家都有立法製造一個發牌框架,監管加密貨幣,刁家駿指出,「澳洲現時在這一刻都還沒有完善的法例規管這件事(加密貨幣),新加坡由2019年開始立法監管,但當地監管機構一直在修改他們對這個行業的要求,我們見到他們修改的大方向與香港亦有相似之處。」
事實上,澳洲早前提出《2023年數位資產(市場監管)法案》,旨在為穩定幣提供監管建議,並規定交易所的許可和保管要求。但今年9月,參議院不通過法案,並鼓勵政府進一步研究相關主題。
事實上,本港金融機構積極拓展加密貨幣業務,OSL目前已經與不少傳統券商,虛銀甚至傳統銀行簽訂合作協議。刁家駿透露,「其實不只券商,有投資服務業務的金融機構及虛擬銀行,一方面不想在投資產品落後,另外亦希望在業務上有突破,所以有很多客人主動來找我們,務求盡快打入市場。」
吳傑莊預計,香港正式立法監管,等於有合法渠道將法幣及加密貨幣自由轉換,會令一眾交易所有信心來香港。他直言香港發展潛力龐大,但同時將人才不足的問題揭示於人前。
金融機構需要兩個RO為慣例,惟VASP牌照要求該RO具有虛擬資產服務經驗,且至少一名RO常駐香港,並需要有虛擬資產業務經驗的審計師。業界人士概嘆,市場上具備如此條件的人才不多。歐陽健男補充,目前香港從事加密貨幣的人才主要都是金融出身,「通常都是大行出來,持有1、7牌,再加入加密貨幣領域。」
吳傑莊透露,消息出台不久,已有超過30個朋友向他查詢VASP牌照相關事宜,「大多數是海外華人有意來港發展,但有相關背景的RO(負責人員)不多,搶人才推高了成本,發牌預算起碼大幾千萬,還未必一定獲發牌。」
市場有傳證監會與香港證券及投資學會未來或會推出相關科目,但暫時只聞樓梯響。OSL卻已率先內部培訓人才,刁家駿坦言,在香港招聘相關人才有一定難度,「在一個新行業,一定不會是你想要的那一類人就能輕易招聘,我們都是請一些適合的人才,然後再培訓他們。」